关于组织申报我校2012年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10-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各院(系、部):

为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管理办法》(校教【201268号),学校决定开展2012年“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目标

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立与行业企业(部门)、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缩短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具备独立上岗能力的适应时间,满足河南地方和航空工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二、申报要求

申报“卓越计划”的专业应根据以下要求准备申报材料:

(一) 专业培养实施标准

各申报专业要依据学校基本标准(工科的还需要以国家通用标准为依据),结合行业企业(部门)的要求(工科专业参照行业专业标准),联合企业(部门)共同制定专业培养实施标准。制订专业培养实施标准时应做到以下方面:

1.细化专业培养实施标准

专业培养实施标准应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标准应尽可能细化,尽量达到三级。如示例:

1.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

1.1 团队精神

1.1.1 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1.1.2 具备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1.1.3 善于技术分工和协作,共同完成目标。

2. 建立“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通过建立“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将专业培养实施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落实到各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中。即通过哪些课程(包括理论、实验、实践等各种课程)中的哪些具体环节(如讲授,学生自学,案例分析,项目研究等)来实现。

(二) 培养方案

申报试点专业提供的培养方案应包括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部门)培养方案两部分。制订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整合、重组课程体系。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部门)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部门)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1)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2)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行业企业(部门)实际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编制课程大纲。

2.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部门)学习环节。结合办学实际和专业特点,构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部门)学习的质量。

3.切实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科技实验项目等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是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应在培养方案中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

(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

 “卓越计划”课程大纲应根据专业培养实施标准和培养计划中规定的各课程的目的和任务而编写,应突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基本理论知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它在专业培养实施标准实现中的贡献。课程大纲中应涵盖本课程的知识点、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范围、学习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安排、教学的一般进度等内容。大纲由承担本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在广泛调研并听取行业企业(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实施标准的要求制定。

(四)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应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寻实现专业培养实施标准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着力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并实行多样化的、与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具体申报事宜

1.申报“卓越计划”的专业应按照以上要求组织申报工作,并填写《郑州航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一式四份),提供专业培养实施标准、课程教学大纲等材料(一式二份)。

2.以上材料请于1116前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东区办公楼B419室),电子版发送至jyk@zzia.edu.cn

附件:郑州航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申报书.doc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