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本科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智能工程学院充分发挥课程组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课程组负责人结合课程性质,带领课程组老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目前,智能工程学院现有校级备案课程组19个,各课程组积极落实所授课程教学任务“一课多人”,注重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要求及工程教育认证各项指标等要求,开展课程评价、推进教考分离,为迎接2026年本科专业评估打下基础。
智能工程学院软件系统开发课程组负责人、河南省教学名师余建国副教授带领团队教师,灵活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慧化教学工具,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以研究性教学为抓手,积极推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开展。
一、改革课堂夯实研究性学习基础
课程组教师利用雨课堂的互动功能,例如随机点名、投稿、弹幕、投屏等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利用在线判题平台实现程序作业的自动判题。利用超星学习通实现在线学习和过程化考核。在课程中开设个性化大作业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问题完成一个大作业,培养学生的通识创新意识。
二、选拔培育构建研究性学习队伍
从大一开始,通过新生赛选拔一批有基础,学习愿望和能力强的同学加入校编程队,开始进行编程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进行研究性学习准备。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发现有兴趣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这部分学生也带动了同宿舍、同班、同专业、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依托程序设计名师工作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展开课余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全国比赛、河南省赛、校际联赛等,让学生“走出去”,与其他高校的学生充分交流,认识到差距,重新调整学习目标。仅本学期,已组织学生参与蓝桥杯、天梯赛、郑州轻工业大学新生邀请赛等比赛。刚刚结束的蓝桥杯省赛中,团队指导的学生获得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1项,天梯赛获得省三等奖2项。
三、课题探究助推研究性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意愿、爱好和特长,推荐研究课题岗位,与学生进行互选,组建研究性学习团队,参与教师课题、企业课题或者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老师引导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到企业、高校调研,为学生创造机会参加世博会、双创周等活动,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尽早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性课题与企业需求。
四、创新创业驱动研究性学习目标
鼓励学生将自己参与的课题研究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将所完成的或者有兴趣完成的研究成果作为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目前,已经孵化成立公司1个,正在注册公司1个。“虫口夺粮”团队入选“创响中原”2022年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培优行动计划。
五、社会服务和实践验证研究性学习效果
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本着“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原则,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直接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走访了各自成员家乡当地的农户、农资合作社以及农业公司,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了农户的真实想法并回收了288份问卷数据,实地走访了147家农户,使学生对自己所做的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六、齐心抗疫,共克时艰,研究性学习不停止
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直播工具的特点进行课堂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力争让学生感受和真实课堂一样的氛围。
恰逢学校第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复赛之际,无法对学生进行线下指导,团队开展了疫情状况下的线上指导,进行了多次线上路演,达到了“线上线下”同精彩的路演效果。另外,组织编程队40多位同学参与了“战役杯”ACM在线程序设计系列邀请赛。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整体学习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学生可以熟练进行软件的分析、设计与实现,形成了科学态度和意识。近三年来,学生取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挑战杯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得互联网+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数学建模、ACM等奖励7项;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天梯赛、蓝桥杯等B类学科竞赛国奖17项,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均结项优秀;获得曼瑞德企业奖学金一等奖2项。对学生考研和就业促进效果明显,2017、2018级编程队及其他学生团队的大部分同学均考研成功或高质量就业。有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地质大学等高校深造的,也有入职网易、超星等公司的同学。
目前,智能工程学院各课程组全体教师正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专项行动”为契机,围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目标而努力,充分发挥学院教育主阵地作用,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智能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