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2-09-2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各高等学校:

      为加强我省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发挥驱动带动作用,构建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水平,更好地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重大项目实施为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基本原则。体现适应性,大力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专业,适度超前发展相关学科专业。体现特色性,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凸显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体现关联性,统筹高等学校资源和学科专业资源,增强学科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交叉互助,资源整合,实现建设效益最大化。

      3.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主动适应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批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主要措施

      4.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按照“扶需、扶特、扶优”原则,启动实施“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提升计划”。巩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和学术地位,培育一批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加强专业建设,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力度,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升,大力发展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学科专业,积极设置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

      5.凝炼学科方向。紧贴国家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需求,立足自身优势,确立学科主攻方向,使学科方向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不断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重点学科要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追踪学科发展前沿,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省级重点学科要着力开展我省重大的战略规划发展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汇聚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依托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省“百人计划”和“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着力引进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获批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选,可享受省特聘教授岗位待遇。大力实施 “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人文社会科学名师名家培育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后备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重点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形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梯次发展的学科专业团队。积极推动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7.构筑学科基地。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培育和建设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综合性研发和应用平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加强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相衔接,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产业发展共性与关键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8.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启动实施“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9.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支持不同类型高校分别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教师等教育培养计划。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0.发展学科专业集群。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分化与综合、传统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等因素,按照关联性原则,在高等学校内部、高等学校之间统筹学科资源,构建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提高建设效益,形成与中原经济区产业布局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文化传承创新上发挥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11.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国际合作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提高学科建设国际化水平。高等学校要把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重点之一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选派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世界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访学和研究,开拓学术视野,追踪和把握学术前沿。

      12.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学科专业宏观调控力度,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除国家布控专业外,建立高等学校自主设置专业机制。健全学科专业反馈、激励、评估机制,对初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全省同类专业平均就业率的专业,逐步调减招生计划。

三、保障机制

      13.加强领导。牢固确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专业建设的基础地位,把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战略要求、办学定位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制定科学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制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狠抓落实,为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4.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大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培育新的国家重点学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点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平台和品牌优势,积极争取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创新,支持专业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

      15.加强管理。加强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评价信息系统与预测系统建设。完善建设项目激励和淘汰机制,建设期内进行中期绩效评价,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评估。对学科和专业建设未能达到预期建设目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明显的,将减少对学校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管理,选配专职人员,负责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组织与协调工作。要创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体制,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投入产出预期分析,提高建设效益。

                                                                    二○一二年八月六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